2023年,学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为引领,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中心,以社会服务为窗口,以综合管理服务为保障,着力构建高质量研培一体化体系,努力提升长春市基础教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长春市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才助力,实现16877太阳集团跨越式发展。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促改革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学院党委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学院发展规划,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宣传培训。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推送学习内容,建设特色党建品牌。统筹规划师德师风展馆的基础建设和布展工作,打造富有教育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建设与党建品牌建设的融合。
3.持续加强党支部组织建设。以新时代吉林e支部标准化建设为载体,推进“五创五强”“创先争优”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支部工作与学院业务工作的紧密结合。建强、管好党员队伍,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工作。
4.锻造过硬的干部队伍。不断优化中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干部梯队建设,加快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促进中层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廉政意识。
5.做好老干部、统战及工会、团委、妇委会等工作。通过各项群团活动,加强团结,增进共识,增强凝聚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关心离退休教职工,定期开展慰问活动;发挥好民主党派作用,积极对学院建言献策;关注青年教师成长,组织好妇委会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教职工文体活动。
二、创新培训模式,提高校(园)长、教师培训质量
6.加强长春市名优校(园)长梯队建设。通过“五个一培养工程”,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培养一批引领和服务于长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领军人才。组织长春市教育家型、杰出、专家型校(园)长省外高级研修活动,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打造名优校(园)长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首批教育家型校(园)长发展共同体、杰出校(园)长工作室、专家型校(园)长“影子”培训等专业发展共同体来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发挥辐射引领作用。通过主题论坛、现场会、课程开发、送课等形式,促进名优校(园)长凝练办学思想、宣传办学主张、交流管理经验,提升管理素养。强化科研引领,形成并推广课题、论文、著作、报告等专业成果。利用全国教育干部网络资源对骨干校(园)长进行线上集中培训,提高骨干校(园)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7.加强长春市教育局直属单位中青年干部培养。采取多种形式选拔百名优秀青年干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做到以学促研、以培促进,进一步推进长春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干部的梯队建设,打造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及时选拔、更新后备干部。加强中青年干部培训,通过党性教育、网络研修、线下集中培训和跟岗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其专业素养。继续开展“90后”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组织直属单位团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组织青年干部主题论坛以及强化岗位历练,使青年干部得到全面锻炼和尽快提高。继续做好党员积极分子培训,为党组织输送人才。
8.推进校级干部分岗分类培训提质增效,促进全员成长。通过全员远程培训和分岗分类培训,计划培训校(园)长1万人次。全员校(园)长远程培训,每人完成100学时的必修课程,坚持量质并举。组织全市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省外高级研修和市教育局直属单位校级干部、党员培训,计划培训2200人。坚持“倾斜农村、注重普惠”,推进乡村基础教育和普惠性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乡村中小学校长和普惠性园长培训,计划培训400人。组织校长主题论坛,通过主题论坛促进200名校长的深度研修。借力国培、省培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动,助推校长专业成长。
9.开展以赛促培、以赛代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中年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名优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创新融合等竞赛活动。围绕竞赛开展前置引领、过程同步、结果跟进式培训,促进不同层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10.加强名优教师梯队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名优教师管理方式,“选、培、管、用”一体化。组织开展卓越教师考核认定和高端培训、梳理卓越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根据吉林省相关工作的要求,开展省级骨干教师重新认定及培养对象遴选推荐。认定500名左右市级学科带头人,提升和引领辐射作用发挥。补充遴选1000名左右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开展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训,促进学科共同体的发展。重新认定优秀学科团队、教师培训基地校,开展紧缺薄弱学科团队帮扶提升和跟岗实践活动,创新培训模式。
11.高质量开展分层分类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继续开展长春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完善精品课程的孵化模式,创新校本研修方式,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选课制,预计培训教师近10万人,助推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养、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紧缺薄弱学科教师专项培训,如思政教师专项培训,书法、劳动教育、地理等学科种子教师培训,管理者培训,信息技术2.0支撑培训。实施乡村教师精准培训,启动乡村骨干教师跟岗提升工程,提高乡村骨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开展订单式送课下乡;组织乡村幼儿资深教师以及新教师开展心理学健康教育等培训,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
12.加强区域间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对口帮扶,推进教育均衡。实施津长合作项目,开展工作室骨干、名师跟岗培训。开展长杭对口合作,实施委托培训和学生研学旅行。开展长白、长延、长平对口帮扶项目,依据需求组织长春名校名师开展对口师资培训,进一步促进教师培训协同创新。
三、完善办学体系,推进成人学历教育内涵发展
13.强化成人学历教育招生工作。稳定办学规模,加强校外教学点建设,稳步扩大生源体量。加大省内其他地区和外系统招生宣传力度,拓宽生源渠道。持续推进招生工作的常态化、精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14.提高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申报“书法学”专升本新专业,加强科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丰富应用型专业课程供给。加强课程平台建设,引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优质课程资源,构建课程融合的“立交桥”。
15.完善成人学历教育管理体系,推进内涵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校外教学点管理的制度体系。补齐短板,提高线上考试和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强化常态化教学监管,突出重点,深化课程评价改革。
四、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升
16.聚焦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启动《16877太阳集团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基于“教育科研、教育实践和学院职能任务”三个维度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工程。前置项目管理评估,修建制度为项目定位,修建流程为项目定规。
17.加大力度做好教师培训课程开发。遵循服务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宗旨,选择目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开展研究,按照“三明确”机制不断开发继续教育课程。
18.强化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继续推进拓展科研课题申报渠道,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形成各级各类课题并存、内容全面的课题结构。完善以课题为载体的科研运行机制,开展指向教育实践的“小课题研究”活动,激发教师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等科研成果的积极性。积极推广教师科研成果,搭建各种平台和桥梁,为教师学术成果落地提供全方位服务。
19.继续开展78中基地校实践研究工作。持续运行PQS合作模式,根据基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双方教师的需求提出实践项目,围绕4个研究范畴、16个实践项目作为基地校和学院教师共同选择的行动载体,双方教师组成项目组进行协同研究。
20.高标准完成《16877太阳集团学报》编辑出版工作。把好意识形态关口,高标准编辑出版学院2023年6期学报;做好2023年学报增刊的策划、出版工作,提升学报社会效益的影响面。
五、创新开展社会服务,高质量服务长春教育
21.创新服务高质量完成教育人才开发工作。优化工作程序,改进工作方法,实行“只跑一次”行动,持续做好长春市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资格面试现场确认、面试组织和证书发放;按照市教育局相关要求,组织好长春地区教师资格证注册和长春市特岗教师招聘工作。
22.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普通话推广工作力度。一是提升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社会服务能力。对标2023年1月国家语委印发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进一步完善测试工作制度,优化测试流程,加强考场环境建设,启用新建测试机房,两套测试环境同时测试,提升测试效率和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今年计划完成测试2万人次;二是按照市语委办语言文字建设行动计划的要求,举办长春市第四届“墨香校园”书法大赛、长春市第五届“经典诵读”大赛和“三字一话”教师基本功大赛,积极开展第2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23.广泛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十四五”课题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等工作,加强课题管理与创新;对近年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择优结集出版,推广优秀成果。完成小课题优秀成果评选和立项评审;创新载体,依托互联网等平台,深化推进与杭州市教科研跨省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好“第七届小学创客”博览会,助推全市教科研工作整体提质增效,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24.拓宽社会服务工作。总结经验,规范管理,加强与相关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国省培项目来院培训。为属地师培干训提供优质服务,起到培训辐射作用。积极参与非教育行业培训项目投标,发挥学院高校师资强、培训规模大、服务水平高等方面的优势,争取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培训合作。加强与省外培训机构合作,拓展外省业务。
六、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
25.提高依法行政管理能力。积极谋划学院发展路径,完善学院《章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推动教育教学、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巩固制度建设成果,持续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提升服务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26.优化人事管理,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与工作评价机制,切实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规定》,将考核、聘用、晋升等制度更好地相互衔接,激发教职工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职称评聘结合工作的有序开展;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大重要环节,优化教职工队伍;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做好各类人才评选推荐工作,为人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27.提升教学资源信息服务效能。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不断优化信息化设备,升级机房服务器,推动学院教学综合管理平台和常态化录播室建设,全面提升学院办公、教育教学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提高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质量;提升网络安全综合防护能力,及时对学院信息系统进行等级保护测评和整改;以需求为导向,以图书馆藏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加强科学管理,开展新书推介,利用网络平台优化图书馆藏资源和服务空间。
28.强化内部控制管理。贯彻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推进“互联网+”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严格预算编制和管理,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管理,强化对物品设备的采购、招标及资产的动态管理,促进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9.提升改造校园环境。持续完善和优化校园硬件设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完善校园整体的绿化、美化环境;精准预算,高起点设计,做好东区危房拆除、新建及3号楼升级改造等基建项目,强化过程监督及善后处理。
30.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管理水平。提高食堂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保障能力,改善就餐环境,强化食品安全红线意识,为教职工和学员提供更为便捷的后勤服务。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进一步提升第三方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
31.持续常态化疫情防控。贯彻落实省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坚持属地联防联控。针对各类传染病疫情的发生,精准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统筹推进和恢复校园生活秩序。
32.着力构建平安校园。加强校园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管控防范和事故风险化解的机制。强化安全四防工作,开展安全教育及消防演练活动,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及校园在建工程的安全监管,为学院各项工作保驾护航。